這篇文章主要是要來談談投資型保單的看法,
當然我的觀點可能會損害到部分人的利益,
或許也不符合部分「極度保守派」的想法,
我認為都可以討論,
但也請完整看完內容。
我認為只有兩種人適合買投資型保單,
哪兩種人會放在文章最下方,
那我們就從頭開始講let’s go!
新聞報導:2020/7/1日起保險業法規改變,金管會決定出手扭轉保險業亂象,保險即將迎來大變革。其中最大的影響是政府會強制所有保單應有最低保障……儲蓄險很有可能因此退場……(新聞連結)
看到這樣的政策改變,我心裡想法是政府總算對於保險這塊開始做事了!
一直以來我都很不贊同儲蓄險與投資型保單,
為什麼呢?
讓我們回歸保險的本質看看。
內容目錄
保險的意義是什麼
保險顧名思義是在你遇到風險時有足夠的保障,
因此我們在購買保險的時候有兩個目的一定要掌握:
(1)在自己可以負擔的情況下
(2)讓自己在遇到風險時有足夠的保障
掌握這兩個原則,其餘保單提供都是「多的!」
甚至若損害到以上兩個原則,我們需要再仔細考量這張保單是否符合需求。
另外(1)是非常重要的,
若你為了應付「未來」有可能發生的風險而透支現在的經濟狀況,
那就是造成「現在」的極大風險。
舉一個例子,就像是有人很怕出門時會被車撞,
所以選擇不出門,甚至都不出門工作,
沒有被可能發生的車禍撞死,
但確定的是一定會餓死自己。
那甚麼樣的金額才叫做「可以負擔」的保費呢?
查了一下先不管原理,
專家建議的是「不超過」年所得1/10的金額才是合理的金額。
也就是若你月薪為4萬元年薪60萬,
那你的保費應當控制在每年6萬元以下。
為什麼不推薦儲蓄險或投資型保單
不推薦的原因最主要是這類型的保單違反上述我們買保險最主要目的:
理想的預算下,在遇到風險時獲得保障。
同樣金額下的保單,
當遇到意外時所獲得的賠償個別是多少?
由於這邊每家保險公司提供的差異很大,
就不另作表格說明,
但可以肯定的是價差非常大,
所購買的儲蓄型、投資型保單,
在遇到重大意外時是無法給你足夠金額的保障的!
google 搜尋網路上的資料先隨便做比較就知道保障的差異有多大!
(1)投資型保單年繳五萬,若不幸身故你可以得到賠償至多20萬元(參考資料)
(2)階梯定期壽險年繳7,000,意外身故可賠償150萬元(參考資料)
*定期壽險為隨著年齡調漲保費
當你今天不幸身故,此時的你小孩還小,
保哪一種保單會給家人較多保障,
應該是個簡單數學可以算出來的!
但我想講到這裡,論點還不算很充足,
接下來我就針對幾個關於儲蓄險與投資型保單的問題一一回答
(一)我不是在買保險我是在投資
保險銷售員最常跟你說的就是:
「放在儲蓄險裡面也比放在銀行的利率還要高!」
筆者親自被推銷過的一張保單內容如下:
一年繳六萬元,每年給你7,200元台幣,
六年繳滿就不用再繳了!
這樣年利率是12%,你要知道現在銀行定存的利率最多只有2%,
簡直是優惠到不能的優惠!
12%聽起來很驚人!
許多人在股票市場辛苦研究也就求個年化報酬率15%,
但不曉得你有沒有注意到保險公司的數字遊戲,
你第一年繳6萬給你7,200算起來是12%沒錯,
但你第二年繳了12萬了還是只給你7,200,這樣算起來真的是12%嗎?

當我這樣詢問推薦的保險員時,
保險員也只是訕訕一笑說蔡先生很有概念呢!
其餘還有像是繳滿六年,之後開始每年給你多少現金的保單,
但通常它們報價的利率都是以第七年開始,
若你把前幾年付出沒收穫的算進來,
根本沒有到業務講的利率。
另外有些人會認為就算利率講的不一樣,
但這還是比定存高更適合「投資」阿!
的確看上面那張表格,在期初或許比定存高(定存約1%~2%),
但既然你把這張保單看成投資,
就該與風險掛勾。
若是六年期間你有意外付不出保費,
則損失也會比定存-僅僅是損失利息來的嚴重,
這可是會虧到本金的!
風險高些利潤也高一些很合理,
這類型的保單並不是完全凌駕於定存之上的。
保險員講的利率不是真的報酬率
簡單來說你在保單上看的利率會有
預定利率與宣告利率,
這邊不做這兩個利率的專有名詞解釋,
我們用白話一點方式來說
預定利率:基本上固定,但須扣除保險公司營業成本
宣告利率:每期不定,會跟隨市場波動
那我該如何知道我的保單的報酬率呢?
如果要自己手算其實跟年化報酬率的算法差不多,
假設我們計算上述例子保單:

在第七年的時候解約,
總成本是36萬、報酬為7,200*6年=43,200
則年化報酬率可視為43,200/360,000/6年=2%,
這張保單的報酬率其實與美金定存差不了太多!
另外若是你懶得自己算,
這邊也提供一個網站Triple-I,
填入必填的數字就可以幫你計算出IRR(內部報酬率),
這是比簡單的年化報酬率更為精準的報酬率估值。

這樣的報酬率高嗎?
其實可以思考一下投資穩定型的股票型ETF合理報酬率約為5%,
是否是更有效率的資金應用方式?
延伸閱讀:台股ETF 0050六個投資策略介紹
(二)投資型保單可以讓我領終身,加總起來還是很划算!
如果僅看幾十年後的總金額當然會覺得很划算,
但我們必須考量到通貨膨脹的概念。
通貨膨脹是一個正常經濟體都會有的正常經濟效應,
我最喜歡舉的例子還是那罐養樂多,
以前一罐5元的養樂多現在是否還可以找到?
也就是說現在的錢放到未來都不值錢,
先跟你借36萬,未來20年36萬的購買力和現在相當嗎?
(三)長輩常說:還好我以前有買投資型保單,以前沒買的都很後悔
最常講這種的就是說某某某以前沒有買,
現在銀行根本沒這個利率也沒這樣的保單,
看到我以前辛苦一點現在爽爽領很後悔,
你現在不買,以後保單利率條件會更差!

但他也沒跟你說的是,
以前銀行的利率也比現在高很多!
保險業是來賺錢的不是當慈善企業,
當初會這樣訂的情境是銀行給的利率也相對優渥,
當銀行利率開始調降,保單回饋的金額跟著調降也是必然的;
他也沒跟你說的是,以前他們那個年代沒有買這種保單,
把錢做更有效率投資(股票等)賺大錢的也非常多人!
何況現在全球已接近零利率時代,
就算你未來想買儲蓄險,在政策不變的狀況下也差不了多少。
(四)我就是極端風險規避者,儲蓄險/投資型保單對我來說是很安全的投資商品
說來諷刺,
儲蓄「險」和投資型「保」單在我來看就是最大的風險和沒有保障!
除了一開始講的,
你必須付高昂的金額但卻沒有得到一定的保障外,
你在未期滿因為一些特殊狀況需要解約的時候,
還會損失不少錢!
所以若有業務員跟你說儲蓄險報酬比定存佳,
那可不一定是對的
未達繳清保費期間隨意退出會虧錢;
就算達到後開始領錢,長期來比定存利率也高不了多少,
這還是你用「付不出保費就虧錢」的風險換來的。

以上四點就是我比較常聽到針對投資型保單比較正面的辯白,
如果有其他我沒看到投資型保單的優點,
歡迎在下面留言告訴我,我去研究一下!
我也不是很推薦終身型和還本型保單
不是說這種保單不可以購買,
但請要酌量!
再說一次保險公司是出來賺錢不是出來做善事的,
提供你終身、還本的服務,
羊毛還是出在羊身上,勢必會比一般保單更昂貴,
需要衡量當你要購買這類型保單時是否會超出預算。
許多人購買還本型會覺得沒有花到錢,
如果沒有發生意外錢都會還你錢很划算,
但這類型的保單通常都是期滿後還你,
期滿後是你幾歲了?80?
上面有講過錢會通貨膨脹,
有人跟你借個30來萬說你80歲的時候還給你,
這樣好像沒有很開心?
未來金錢的購買力不如現在金錢。
另外購買終身險通常是擔心老了以後買不到保險,
這個擔心我覺得是必須的,
因此我不反對買一兩張終身險當核心保險,
而其他CP值較高的定期險當衛星保險。
為甚麼我覺得不該把所有的資金砸在終身險上呢?
除了成本考量以外,
我更認為保險應該是要保在「家庭經濟主要負擔人」身上:
爸爸在賺錢就爸爸保多一點;
媽媽在賺錢就媽媽保多一點…等等,
保險最主要還是意外來臨時讓你有所保障,
因此當意外降臨在誰身上時,對於家庭的衝擊最大,
就應該在那個人身上投入最多的保險資源,
這也是我不贊成幫小孩保太多保費,
卻忽略父母自己的原因。
假設今天一個小家庭,組成是家庭主夫、職業媽媽、學齡小孩
今天誰生了一場重病不能行動時家庭會遇到最大的困難?
我想應該是那位職業媽媽,
爸爸生病媽媽可以賺醫藥費;
小孩生病媽媽可以賺醫藥費;
媽媽生病誰來賺醫藥費?
所以當你老了時,理論上你應該不是主要家庭經濟負擔的人,
也因此保險少一點我認為是可以的,
當然我們年紀大了會需要一定的醫療保健,
但當你到年老時,你會有一些終身險的支持,
還有你從25歲工作到65歲再活到80歲那麼長的規劃,
我認為大部分的人都能應對!
但若你認為你在這麼長的人生中,
對自己沒有把握可以規劃好年老的生活,
那我也不反對買多一點終身險,
但值得注意的是,終身險也不是終身,
通常也是到80~90歲就停止,
在醫療發達的現代,還是好好規劃年老生活靠自己才是王道。
所以誰適合買儲蓄險、投資型保單
我認為只有兩種人適合買這種保單,
(1)我就是怎麼樣都存不下錢的人!
我試過所有方法了,我只要有錢就要花掉!
無法控制的程度連我自己都感到害怕!
好吧!這種狀況就買下去吧!
利用高額提前解約罰款讓自己可以持續存錢。
但要同時了解這個保險一點都不保險,
遇到有狀況提前解約會造成你財務上的損失。
(2)你是賺錢王,稅繳超多台灣就靠你了!
保單是可以節稅的,因此若你是所得超高的那種人,
而且又不幸剛好跨過級距一點點,
那透過保單你可以適當得節稅,
且因為你所得很高,所以基本上比較不用擔心提前解約得風險。
如果我已經買了儲蓄險或投資型保單該怎麼處理?
繼續把保費繳完吧!
上面有說到提前解約的成本代價非常高昂,
所以建議還是將保費乖乖繳完。
至於額滿之後是否要全額領出,
還是繼續領每年配額的現金,
這則是看個人選擇。
若對這個報酬率很滿意繼續放著也無訪,
若有更好的資金利用方式全部領出也不吃虧,
就看個人抉擇。
小結
我會這麼不推薦儲蓄險或投資型保單,
就是因為這類型得商品,
花了大把錢卻沒辦法在你有困難時給你足夠保障,
對我來說這不叫保險;
而銷售員宣稱的高利率,
其實也僅僅是你在承受相應的風險下比定存高一些的報酬,
也稱不上是好的投資產品。
對我來說,
儲蓄險、投資型保單,
充其量是包覆著保險外皮得信貸產品-你借錢給保險公司。
最後我們在來看一下一開始提到的新聞報導:
令人情何以堪的是,台灣人每年保費愈繳愈多,保障卻是少得可憐。金管會統計指出,台灣平均每人年繳 15 萬元台幣保費,是美國的兩倍;以 2018 年而言,總計有 19.6 萬保戶不幸離世,但平均每人領的死亡給付僅 56.8 萬元。說白話就是辦完後事所剩無幾,更遑論要照顧遺孤家人。
AC
好細心的分析,我最欠缺的能力就是細心與耐心
HL
前陣子還在考慮是否要買保險,看到版主的文頓時有了比較健全的概念和認識XDD
植髮學長
謝謝版大告知7/1日起保險業法規改變,看來要好好的審視、研究自己的保單內容了。
Tim
沒有很了解保險業 但有聽說過相關的新聞,保險跟投資根本混在一起了,達不到保障,又沒有投資的報酬,變成保險公司拿了一堆錢,用龐大的現金流再投資房地產…不知道我有沒有說正確
David
不超過年收入的1/10是個不錯的想法👍
Jean
版主非常佛心~說的真好
其實很多業務為了獎金都推儲蓄險與投資型保單
但我個人也覺得這保單是保險公司用來賺錢的
謝謝版主詳細介紹
Teng
其實我是個保單門外漢
別人說什麼好我就買
看完後雖然還是沒很懂
但基本的大都了解了
謝謝你的解說
Daniel
這篇文章非常實用,尤其是對我這個社會新鮮人,不是很懂保險,但求買個保障而已~感謝版主的細心分享!
劉昀昕
自己看了很多理財相關的書才知道保險真的就是保險,不是投資
就像版主一在強調的保險公司不是慈善企業
上面版主對保險員詢問的問題真的是突破盲點
自己比較多接觸股票,保險這塊還在加強
謝謝版主分享
Richmaple
我買定期險的單純保險,剩下多的拿來投資自己跟股票呢
alvin
文章中對於儲蓄險的點分析非常清楚而且容易理解,身邊也有許多朋友購買儲蓄險,每次聽到都會感到可惜,保險費真的不需要繳這麼多,謝謝版主的好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