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大概工作了個五六年,
多數人可能就會遇到一個問題:
「我該不該換公司?」
「這份工作好像不好也不壞」、
「換了下一份工作也不一定更好」、
「會不會我現在不走就要在這裡待一輩子了?」
本書作者北野唯我直接在書的開頭下一個定論:
『只有相信自己隨時能換工作的人,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為何會這麼說呢?
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內容目錄
你與公司的關係是什麼?
這本書並不是要教你對公司不忠;
也不是要告訴你隨時要跳槽;
而是要教你如何正確思考「就職」這件事情。
很多人應該會說:「我與公司的關係就是雇傭關係阿!」
不然呢?
對,或許以前是如此,尤其是在以前有終身雇傭制的日本,
但隨著時代變遷網路發達,還是如此嗎?
或許我們可以換另一個思考方法,將我們與公司的關係看成
買家與賣家
公司是買家;我們是賣家。
我們提供給公司的是價值與服務,
公司根據我們提供的價值與服務花錢購買(薪資)
這時候我們就可以更加理性的思考一些問題:
我們是否有提供足夠的價值與服務?
公司是否有提供足夠的金額購買我們的價值與服務?
若沒有,我們是否該換另一家公司販賣我們的價值?

將自己想成提供價值者,
而不是單純的被雇傭者為何重要?
當你將公司當成棲身之處時就失去競爭力了
一旦將公司視為這輩子的棲身之處,
意思是將公司當為自己的家,
家是個甚麼樣的地方?安穩、舒服、放心。
這樣的環境會怕它改變,怕它不再這麼舒適了,
所以一有變化你會誓死捍衛,
這時候很有可能會將手段當成目的,
當你棲身的安寧被破壞時,會不計代價地捍衛,
往往用的方法也不符合公司整體利益。
換到個人來說,當這樣的環境很舒服,
會想要跳出舒適圈嗎?
會想要更精進嗎?
我想是有一定的難度。
你在公司中是以市場價值為目標?還是以上司為指標?
兩者差異在哪?
在當公司倒閉或被裁員時,我們是否還有辦法存活。
以上司為目標的工作型態,短時間內可能會受到上司的重用,
也因為符合上司的「胃口」,會過得相對滋潤。
但一旦公司倒閉或裁員,
我們該去哪裡找到相同性格的上司?
又怎麼找回我們與上司花費多年培養的默契?

相對的以市場價值為目標的人,
或許在目前的職場上並不會混得最好,
但因為學習的目標專注於市場價值,
因此當環境有變動時,因為你有高市場價值,
所以可以快速的找到買家(公司)來購買你的價值。
這也是文章開頭所說,要將自己視為販售價值與服務的人,
當思考模式不一樣,焦點就會不同:
你不會想著今天要訂甚麼下午茶才會讓老闆開心;
會想著今天被交辦的事項,
在未來有多少價值,我要用多少心思去學習完成。
如何評估市場價值
作者提到三向量評估法
1.技術力:擁有高度技術力,任何公司都不可或缺的人
2.人際關係:能夠與所有人建立交情並且獲得幫助的人
3.業界生產性:是否待在成長中的行業
將這三個向量相乘,數值越大、正方體體積越大,
代表越具有市場價值。

技術力
相信這個詞大家都明白什麼意思,
擁有一套專業的技術往往能讓求職變得更順利,
但我們還可以更加細膩地將技術力拆為「專業性」與「經驗性」。
若要用一個比喻形容這兩性,
專業性可以說是能力;經驗性是履歷。
作者建議在20~30歲時先盡量累積專業性;
30歲之後要開始建立自己的經驗性。
舉例來說:
30歲以前你是程式大師,專精於幾種類型的語法,這就是你的專業性;
30歲以後你領導過幾個專案,帶過多少人合作,這就是你的經驗性。
必須要先有專業,才可能會有人交付經驗性的工作,
若資質平庸的人,經驗在後期更顯得重要,
更可以凸顯出在眾多人中與眾不同的部分。

人際關係資產
當我們漸漸年長,脫離純粹付出勞力階段後,
人際關係資產就越顯得重要。
華人有句古老諺語:出外靠朋友
人際資產是一項可以讓你借力使力;
可以透過人際關係達到你一個人無法做到的事情,
「20多歲靠專業;30多歲靠經驗;40多歲靠人脈」
是作者畫出供大家參考的藍圖。

業界生產性
我們可以觀察到,都是剛出社會的新鮮人,
怎麼那個科技新貴的起薪就比我高那麼多?
「站在風口的豬都會飛」
專業性與人際資產不足的人更應該慎選產業,
若選對上升趨勢的產業,就算不用表現特別突出,
市場價值也會體現出來;
相反的在衰退的產業中,累積再多經驗也都沒意義。
作者特別提出,若包含自己的公司在內,
整體業界獲利不斷下降,就要注意是否待再「下降趨勢」的產業鏈中。

反思:你不是真正的快樂
上述從市場價值來思考未免有點功利主義,
「難道我不應該追求自己做了會感到快樂的事情嗎?」
不,應該!
尤其是時代變遷,或許很多做自己真正感到熱情快樂的事情,
才更有市場價值。
但絕大多數的人不知道什麼是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
我喜歡看書聽音樂看電影,但這些都跟我的工作沒有什麼關係。
當工作有點迷惘,思考這是不是我喜歡做的事情,
縱使理性思考下這份工作可以帶來許多收穫,
若還不清楚甚麼是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可以試著換位思考:
或許你需要的不是「喜歡做的事情」,
而是「喜歡的狀態」。

絕大多數的人對於追求自己真正感到有熱情的工作感到困擾,
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一直是人生重要的課題。
但我們或許忽略了,
很多人在意的是『狀態』而不是『事情』。
:是否有得到成就感?
:是否得到欣賞?
:是否覺得對公司或社會有貢獻?
為何我們會對找不到可以投入100%熱情的事情感到焦慮?
因為市面上成功的書籍幾乎都是由那1%,
追求成功對於做的事情感到快樂的人,
也就是to do人型。
但往往忽略了其實絕大多數的人在意的是狀態,
也就是being人型,
比起茫然地追求事情,不如追求喜愛的狀態,
或許會讓我們的工作更踏實。
小結
可能認識我的朋友知道我在前幾年離開了一份很好的工作,
除了書本介紹的轉職思考法外,
我另外提供了一項思考法,
來判斷是否應該要換工作:
看看你前面上司的樣子,是否是你10年後想變成的樣子?
若是,恭喜你找到可以待一陣子的公司;
若否,趕快開始計畫轉職吧!
我說的是計劃並不是隔天把離職信丟到上司臉上,
你是否有市場價值?又該往哪個方向培養市場價值?
是決定你是否可以順利轉職的關鍵。
本書用說故事的方式,
提供我們在職場上另類的思考方向,
若有興趣閱讀詳細內容,
可由下方博客來連結訂購。
Shelly
謝謝分享~
「看看你前面上司的樣子,是否是你10年後想變成的樣子?」這個簡易判斷方法滿不錯的,很有感受!
Wesley
我們大家在工作都是追求想變成的樣子~
小葉
非常同意” 20~30歲時先盡量累積專業性 “這句話,先不要在乎薪資的多寡,而是要計較這份工作能讓你學到甚麼
TOM
個人觀點,其實我認為根本不需要有目標,目標反而會限制自己! 感謝分享
Wesley
你的觀點滿有趣的,想聽你分享如何在沒有目標的狀況下決定方向?
Wendy
看完後深深覺得自己需要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究竟喜歡什麼了
carol
to do 和being類型真的是一針見血呢XD
書中的人際關係資產、業界生產力、技術力的圖表
很適合拿來評估自己的狀態
謝謝分享
Jennifer
會想買這本書來看!中間提到20歲靠專業。30歲靠經驗,我覺得這是我要好好重新規劃的部分,現在處於20歲,但我做的事比較像是經驗行,還沒找到真的專業的地方。謝謝分享
Yin
謝謝版主的分享 讓正值職業倦怠期的我有了不同的想法!!!
馬克的足跡
真的很想要換工作!!!幫助思考的一篇
Wesley
暫時找不到理想新工作,換個想法也是種方法
perry
謝謝分享~很棒的建議 希望我可以知道如何選擇下一份工作
苗條小姐
邊看的過程中,我邊思考了版主說的話
雖然我上司的樣子,是我10年後想變成的樣子,但這公司可能無法保我10年QQ
前幾年離開了一份很好的工作,好奇想問版主後來換到什麼類型的工作呢?
是你自己喜愛的嗎?
Wesley
原本是年薪百萬的科技業,後來換成傳統產業
雖然現在工作不是我所愛,但至少把時間空出來找到我真正追求的事情了^___^
阿碩
近期剛好在轉換跑道,看完版大的分享真的要來好好規劃好好思考一下了!
現在的生活是五年前自己造就的,要馬上開始改變啦!!
梁文欣
謝謝分享,不想要變成上司:) 哈哈哈
毛爸
很認同版大的見解 “我們是否有提供足夠的價值與服務?公司是否有提供足夠的金額購買我們的價值與服務?”都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要換工作前,得先思考如何提升自己的價值!
ALEX CHEN
年輕先學習,也是成功的法則,不要急
鯊鯊
社會新鮮人,確實應該先累積專業,未來才能你挑工作,而不是工作挑你
Jun
怎麼評估自己的市場價值真的蠻難的,喜歡版主分享的一些參考標準